今年年初,北大、清华互相开放本科课程的新闻一时间在网络上刷了屏。不少网友调侃道,如今终于不用再纠结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的问题了。事实上,北清之间互相开放课程早在多年以前就有过相关探索,而此次互通课程,则是从2020年年初重启,如今已稳定运行一年。(2月22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
北大、清华课程可以互选,那么打破大学间的“围墙”是否指日可待,或还需几步?便成为热议的话题。实际上,高校间课程互选的目的,不仅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,让学生们扩大眼界,增强学习自主性,更在于实现优势互补,提升办学质量。
今年1月25日教育部在回复一则政协提案时指出,近年来,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高校间的学分互认,并逐步健全线上学分互认机制。
作为中国高校的排头兵,北大、清华这一举动无疑具有示范作用。推倒高校间的“隐形围墙”,不只是为某一所高校培养人才,而是所有高校共同给国家、社会甚至世界培养优秀人才。这既是高校的开放之举 ,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新模式,对于共享资源,取长补短,提高大学培养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。
值得注意的是,受制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,高校间课程互选主要在线上进行,对于隔壁高校吸引人的“网红课”,也主要靠网课来实现。对此,教育部指出,将以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为契机,引导高校逐步完善学分制,制订科学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和标准,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、选择权,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。
当然,要想实现高校间课程互选,最终达到学分互认的目的,还有更多事情要做。我国高校在课程大纲等方面基本相同,但具体到每门课程,如对课程的详细描述、课时量、难度水平、考试标准等仍然存在一些差异。因此,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保障机制还须跟上,才能使学分互认更有透明度、公开性,才能使学分互认更高效、更有说服力。(刘天放)
版权声明: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,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,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